【H667】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把自己太过物化了

【H667】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把自己太过物化了—求知行囊阅览室
【H667】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因为把自己太过物化了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942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做一个生活的主动观察者,而不是沉迷于被他人观察,更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在加油站加完油后驾车离开,突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奇怪的声响——一种金属的咔嗒声。我以为是有人的排气管或保险杠在拖地,便开始寻找那辆车,想提醒那位司机。然而,无论我开得多快或多慢,或者转向何方,都无法找到那辆车。

这时,我注意到人行道上有人指着我哈哈大笑。我停下车,发现油枪还连在我的车上。我立即拔掉油枪,开车返回加油站,那一晚,我领教到了弄坏一个油枪要付出的代价。

回想那天晚上,感觉很奇妙,因为我原本在评判他人的行为,而最终发现那个人竟是我自己。哲学家可能会说,在那个奇妙的瞬间,我的“观察者自我”和“被观察者自我”在心灵上出现了分离。

这种心理分离是不自然的。让它成为一种永久的心态既困难也不现实。然而,即便不去做像我那样荒唐的事,我们也可以有意地调整自己作为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时间平衡。通过更多地观察而不是想着被观察,将是让自己变得更快乐的绝佳方式。

当你凝视镜中的自己,你会看到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一个是观察者,另一个是被观察的对象。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令人费解,但请继续听我解释,因为这两个“你”都至关重要

正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深入探讨的:为了生存和发展,你必须成为周遭事物的观察者,同时,为了构建一致的自我认知和形象,你也必须自我观察并接受他人的观察。

没有观察,你可能会遭遇车祸或饥饿;没有被观察,你将失去记忆、历史,甚至不明白自己行为的动机。

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在于平衡“观察者自我”和“被观察者自我”。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花太多精力被他人观察,而忽视了观察这个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总是纠结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对着镜子照来照去,频频查看社交媒体上提及自己的内容,为塑造自我形象而苦恼。

这确实引发了一些问题。研究表明,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之外的世界与幸福感息息相关,而过度关注自己以及他人对你的看法则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你的幸福感如同悠悠球一般,随着你在特定时刻对自己的积极或消极看法而时上时下。

这种情绪的剧烈波动是正常人难以承受的,也难怪过度沉溺于自我反而会引发焦虑和抑郁的问题。

将自己视作客体而非主体,也可能影响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在一些学习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过分关注自己时,他们更不愿尝试新事物。

这很有道理:当你过分关注自己时,就会忽略掉外部世界的许多信息。

认为人们应该更多地思考世界而不是自己的观点,这一理念远在现代科学和哲学之前就已存在。它也是禅宗佛教的核心关注点,禅宗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外部观察态度。

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在1934年写道:“生活是一种艺术,而就像完美的艺术一样,它必须是忘我的。”

我的同事罗伯特·瓦尔丁格,一位精神病学教授兼禅宗牧师,通过电子邮件向我这样解释:“当我意识到我称之为‘鲍勃’的自我时,那是我与世界的关系。当这种自我意识消退(在冥想中,或当我站在瀑布前感到敬畏时),与所有其他事物分离的自我意识就会消失,只剩下声音和感觉。”

在一些传统中,“观察者自我”不仅被视为通往幸福的途径,而且是一种与神性的连接。

印度教徒寻求揭示他们的“阿特曼(梵语,意为真正的我)”,这是一种内在的意识状态,人们在其中见证世界而不被卷入其中。

“阿特曼”被认为是与梵,即最终的神圣现实直接相连的。这与耶稣的教导相一致,即“凡愿意跟随我的人,必须否定自我。

你永远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被观察者自我”,其实你也不必这样做。但是,你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有意识的做法,减少将自己客体化的时间,从而提升幸福感。

养成以下三个习惯,将有助于我们克服这种倾向。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3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