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文章目录
一、噪声 VS 信号
二、短寿命 VS 长寿命
三、低价值 VS 高价值
四、娱乐至死 VS 独善其身
五、多 VS 少
六、快 VS 慢
七、边际递减 VS 边际递增
八、越来越差 VS 越来越好
今天这篇博文就来聊聊【时间与人生】这个话题。
一、噪声 VS 信号
最近几年,多次提及【信噪比】,之前的讨论都是以“媒介形态”作为切入点;今天换个角度,以【时间】作为切入点。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大意是):他自己【从不】关心股票每天的“实时行情”。
为啥?稍微了解巴菲特的同学应该都知道——他的投资理念来自于本杰明·格雷厄姆创立的【价值投资理论】。对他而言,“实时行情”的波动,包含了大量随机性的市场因素(技术行话叫“背景噪声”)。由于“背景噪声”的【干扰】,(对他而言)“实时行情”缺乏参考价值。 但如果你上升到更大的时间颗粒度,比如说考察某个股票走势的“周线、月线、甚至年线”,那么趋势就会显现出来。
因为在更大的时间尺度,背景噪声滤掉了;因此,信噪比提升了,也就更容易看清趋势。
那么,这个例子与“人生”有啥关系捏?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许许多多事情。其中有很多事情,当时你觉得很重要;但等到10年20年之后,再次回顾此事,你可能会发觉——此事对你的人生根本无足轻重(只不过是【噪声】)。 之前有个新闻——某年轻人为了买 iPhone 手机而不惜“卖肾”;类似的新闻还包括——为了买高档化妆品而不惜“卖卵”……
等过了10年20年之后,再来回顾上述事情,当事人会怎么想? 当然,还会有【相反】例子——有些事情,刚开始你觉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在10年20年之后,你发现当时不起眼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你的人生。
二、短寿命 VS 长寿命
“信号、噪声”的差异在于——前者的影响更持久,后者的影响更短暂。于是就引出了“寿命/生命周期”这个话题。
01.“生命周期”的分布,高度【不】平均
我曾经写过一个系列叫做《二八原理》。
“二八原理”为啥无处不在捏?因为大部分领域都是【不平均】分布滴。“生命周期的分布”也是如此。
比如说,让你回忆上个月看过的新闻,你能想起几条?你能回忆起来的数量,相比你上个月看过的所有新闻的总数,只是一个很小比例。而这还仅仅是“一个月前”;如果跨度是“一年前”,这个比例无疑会更低。 再比如说,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书籍出版。过了十年之后,这些书籍中的 99% 都会被人淡忘(99% 都还是保守的说法,实际比例应该更高)。
02.基于时间的检验
刚才说到书籍。有些读者寄希望于“畅销书排行版”——他们想靠这个玩意儿,来找出那些【持久性】的著作。但这个方法也【不一定】靠谱。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翻看10到20年之前的“畅销书排行榜”。里面的很多作品,如今已经完全被遗忘了。 “畅销书排行榜”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如果连它都无法保证长寿命,那其它方法恐怕就更难保证了。所以,我认为真正靠谱的就是——留给时间来检验。
03.我的经验
A、书籍
比如分享的电子书,对于【思想性、理论性】的著作,我通常倾向于分享该领域权威学者的代表作。某个学者能成为某领域公认的权威,(对其本人而言)已经具备了时间的检验;而如果此书又是此人的代表作,相当于具备了【双重的】时间检验。靠谱程度当然就高得多。
B、视频(电影 & 电视剧 & 短视频)
在本人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影片中,大都是上映 N 年之后才去看的。如果某个片子在上映了5到10年之后,依然有很好的口碑,我才会考虑(注:这是我看此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这个习惯帮我规避了很多的烂片,因此也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C、IT 技术(软件、编程语言、库、协议……)
很多年轻的技术人员,很喜欢追逐最新出现的技术。
老实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 IT 领域混了这么多年,我学过很多【昙花一现】的技术(学过之后不久,这个技术就消亡了)。后来,我慢慢懂得了【等待 & 观望】。 顺便说一下:对新技术的“等待 & 观望”,有一定的技巧,这个话题局限于 IT 领域,这里不做详谈。
三、低价值 VS 高价值
01.DIKW 模型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以为“长寿命”的事物也代表了“高价值”。其实不然! 比如说,某个爆炸性的娱乐新闻,可能会在人们的脑海中留存很多年,但这【并不】代表该新闻具有足够高的价值(娱乐新闻并【不】提升你的个人能力) 因此,你还需要懂得——如何从长寿命的事物中筛选出【高价值】的事物。
具体如何做捏?这就要涉及到【DIKW 模型】
![图片[1]—【H089】时间与人生—跨入本世纪随想—曹哲成长社群](https://www.caozhe.cn/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4.png)
(DIKW 模型)(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通俗地说——I 没啥价值(或者说“价值极低”);K 有一定的价值;而 W 才属于高价值。
比如说“某某明星出轨了”这个就属于 I 层面——仅仅是一个信息,而【不】算知识。这个信息能提升你的能力吗?不能!能完善你的知识结构吗?不能!
02.如何区分 DIKW?
上述只是拿“娱乐新闻”举例。 如何更详细地区分 DIKW 这几个层面捏?前不久(2019年10月)的博文《如何系统性学习——从“媒介形态”聊到“DIKW 模型”》才刚刚说过,这里就不重复唠叨啦。
此文后续更新。
还没看过那篇的同学,建议先去看一看(本文后续的几个话题,与那篇存在相关性)
四、娱乐至死 VS 独善其身
01.心理舒适区
上一个章节提到“娱乐新闻”,再顺便谈谈“娱乐至死”。
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有时候也被称作【娱乐至死的时代】。大部分人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性的内容。这可不是我耸人听闻——你稍微留意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大部分人的大部分上网时间都是用于【消遣】(除了“娱乐新闻”,那些“搞笑视频、购物、闲聊…”也都属于消遣)。
这种现象可以很容易地用心理学加以解释——其关键在于【心理舒适区】(英文称之为“comfort zone”)。
当你进行任何消遣性的活动,你就处于【心理舒适区】。顾名思义,在这个状态下,你会觉得比较放松、舒服、惬意。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每个网民更容易获得各种娱乐性/消遣性的内容——也就更容易陷入相关的【心理舒适区】。
另外,背后的商业公司也在推波助澜。因为每一个 平台都希望能最大化【用户粘性】。通俗地说,每个 平台都希望其用户终日泡在上面。所以,每个平台都会采用各种手段(尤其是心理学手段)来留住用户,增加你对该平台的【依赖】。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