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43 我们的弱点是如何被利用的?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为别人解决难题就能赚钱,而难题就是大部分人的弱点。

人之所以购买某些产品和服务,就是因为想要解决自己的弱点问题。

比如: 病痛问题, 赚钱问题, 生活问题, 情感问题, 婚姻问题, 幸福问题, 贪欲问题······

问题就等于项目。大到大公司的服务,小到个人个体。比如下面这张图片:

图片[1]—Vol.043 我们的弱点是如何被利用的?—求知行囊阅览室

关于利用人性的弱点赚钱,大家看以下内容:【需要跳转社群网站链接查看】

解读人性弱点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七宗罪》大家可以详细的去看一下。女孩子胆小的还是少看点,悬疑恐怖片。还有一个电影《七磅》也非常好看,两部电影正好是一正一反两个题材。

而利用人性,也是正面和反面两种思维模式。只看到人性的恶能快速滋长,却没看到它也是转头就枯萎。

真正能常青的一直都是笔直的松,人性的善,正直,勇敢,冒险,这些才是长期价值的财富。

激发人性的善来赚钱长久,激发人性的弱点负面欲望赚钱转瞬即逝,是不义之财,是拉低人类能量,使人类保持低频负能量的祸害。

一、游戏化如何俘虏社会:为什么一切都变成了游戏?

著名哲学家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生的挑战不在于如何玩好游戏,而在于明白自己到底在玩什么游戏。”

我们使用学习软件的初衷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但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与他人比较学习时长。我们锻炼的初衷是为了健康,却逐渐变成了追求微信步数的竞赛。我们分享朋友圈,本是为了分享生活,最终却变成了追求点赞的表演。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学习时长、微信步数和点赞数,那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我们实际上追求的可能是这些数字背后所代表的社会认可,而不是数字本身。

然后,我们应当认真考虑一下,这些追求是否真的是我们所渴望的。因为它们可能会让我们偏离真正的目标:健康、快乐,以及真正的学习。

这种现象被称为“麦克纳马拉谬误”,即我们尝试去量化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物,但最终却只关注了可以被量化的事物,从而偏离了真正的目标。

在这个一切都变得游戏化的社会,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如何赢得比赛,更在于如何选择正确的游戏。

不参与游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不主动选择自己的游戏,就可能会被动地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决定玩哪种游戏呢?

二、为什么你应该停止阅读新闻?

“想要彻底摆脱对报纸的依赖,不妨尝试一年时间专注于阅读上周的报纸。”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不断阅读新闻就能让自己更加了解世界。然而,这种对信息的渴求反而让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我们被海量的新闻淹没,难以分辨真伪,最终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模糊。

真正的事实是,新闻往往只是事件的一个侧面,而非全貌。它可能被裁剪、被选择性报道,甚至有时被夸大或曲解,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接受所有新闻,而是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赌博是如何让人上瘾的?

如果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查理·芒格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赌博问题的悲剧性后果,特别是现代老虎机和赌场行业在助长赌博成瘾方面的作用。

文章以斯科特·史蒂文斯的故事为中心,他曾是一家成功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却不幸沉迷于赌博,这个嗜好最终演变成毁灭性的成瘾。他因此失去了稳定的工作和家庭,最终悲剧收场,自杀身亡。

我们一直将赌博成瘾视为赌徒个人的弱点,因此而责怪他们。

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相信:问题的真正原因出在赌博机自身的欺骗性上,而不是人本身。

赌博机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许多弱点,使人一旦接触就难以自拔。

如果我们不知道问题所在,就永远无法找到解决方案。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被利用的弱点究竟是什么

相信这篇文章里的答案会对你有所启发。

四、广告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这篇文章探讨了广告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理论,特别是情感植入(emotional inception)和文化烙印(cultural imprinting)两种机制。

传统的情感植入的概念,即广告通过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反应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这种理论认为,广告通过创造产品与积极情感之间的关联,如爱情、快乐、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使他们对产品产生好感并最终购买。

但作者对这一理论不认可,作者提出了文化烙印的概念,即广告通过改变文化意义的景观来影响消费者。这种机制认为,广告并不试图改变个体的想法,而是通过在公共场合展示,使品牌形象成为共识,从而影响消费者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

这种广告策略依赖于共识现实(consensus reality)的形成,即一个事实在群体中成为共知,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也知道这个事实。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广告的显著性(conspicuity)对于情感植入和文化烙印两种机制的重要性。对于情感植入来说,广告不需要显眼,因为它的效果发生在广告和个体观看者之间。而对于文化烙印来说,广告需要放置在显眼的位置,以便观众知道其他人也在观看。

文章还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产品是如何受到这两种广告机制的影响。例如,床单等私密使用的产品不太可能通过文化烙印来广告,因为它们的使用不会在社交场合中展示。相反,像饮料这样的社交产品更容易通过文化烙印来广告,因为它们在公共场合中的使用可以传递社交信号。

最后,作者指出,如果广告真的通过情感植入来影响消费者,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个人广告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然而,这在现实中并不常见,因为文化烙印需要一个共享的文化背景来发挥作用。

作者认为,广告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因为它们通过某种心理操纵来影响消费者。

文章的结论是,广告通过文化烙印的方式与经济人模型相容,因为它们不会改变消费者的目标,而是改变了追求这些目标的最佳手段。这种机制使得广告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同时也使得消费者能够保持他们的理性和自主性。

五、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吃垃圾视频?

本视频讨论了人们为何难以停止食用某些食物,特别是超加工食品。专家指出,这些食品通过加工和营销手段,改变了食物的质地和感官体验,使人们产生类似成瘾的食欲反应。

视频中还提到,食品工业通过优化产品的味觉、质地和品牌营销,使得人们无法抗拒这些食品。即使知道这些食品对健康有害,许多人仍然无法自控。

六、关于多巴胺的科学:上瘾、获得动力、专注和满足感

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于 Andrew Huberman 的播客,也是他在 Youtube 上收听/观看最多的一期,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说这集节目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这期内容是关于多巴胺,原播客时长 2h,全文逐字稿 3.6w 字,本文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仍有 1.9w字。

Andrew 一向以硬核的科普内容著称,这篇文章基本上讲了关于 「 多巴胺 」你所应该知道的一切

很多人都听过多巴胺,它是大脑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予我们动力去做事情。就像 Andrew 所说,它是我们欲望的“通用货币”。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尽量帮你理清楚关于多巴胺的故事,你会发现多巴胺对我们的情绪、上瘾机制、生活动力、做事的专注程度和人生的满足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信我,如果你可以认真看完,你对自己的认知将又会上好几个台阶,节目里的一些工具和方法你也可以马上实践起来,调控你体内的多巴胺,从此改变你的生活。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5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