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83】攀比是万恶之源,但解决方案不是戒断

【H183】攀比是万恶之源,但解决方案不是戒断—曹哲成长社群
【H183】攀比是万恶之源,但解决方案不是戒断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1296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我们总是说,攀比是万恶之源。一个人如果喜欢攀比,就会掉进无底深渊之中。所以,大多数人给出的方案是不要跟别人比。但是,这个方法有用吗?

在本文作者看来“不要跟别人攀比”简直是胡说八道,相反,你应该试着驯服攀比的本能。毕竟,比较思维不仅不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没必要的、没用的倾向,它还是我们社会认知的核心。 正确的做法不是不做比较,而是学习如何做比较,这样的话,你的心情不仅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能从比较的心理习惯中受益。

本文给出了较为切实可行的5条具体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曹哲说: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比较能够贴合攀比这个关键词,就是“拥有过就会放下”,之前我觉得说得确实是对的,但是随着自己的年龄阅历的成长,觉得拥有这样思想的人会倒霉的,如果你什么都要拥有一下你才能够放下,那生活将会无休无止,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这句话,其实这句话是骗人的,骗你入局的。

A Superior (and Realistic) Alternative to “Don’t Compare Yourself to Others”

正文:

社交媒体时代前后我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

  • 过去:一旦我拿自己的生活跟别人的生活进行比较,我的自尊心就会遭受巨大打击。我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要么就是觉得“太迟了”。或者“还不够”。
  • 现在:时至今日,比较不会对我的自尊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相反,通过刻意练习,我学会了把比较当作动力。现在,只要我自己跟他人进行比较,我就会感到兴奋、更有自我意识、更受启发、更加有紧迫感。

关于比较,流行的励志建议是“不要跟他人攀比”。虽然这句话的本意是好的,但我认为这种策略具有可能性与持续性——这一点我接下来会解释。

正确的做法不是不做比较,而是学习如何做比较——如此,你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反而能从比较的心理习惯中受益。

一、“不要跟别人攀比”是胡说八道,相反你应该试着驯服攀比的本能

研究表明,社交媒体比较会对一个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这并不奇怪。针对这个问题,常见的自助建议是“不要跟别人攀比”。但从认知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比较思维不仅不是我们大脑的一种没必要的、没用的倾向,它还是我们社会认知的核心。

有项研究叫做《社会比较的大脑机制及其对奖励制度的影响》,这项研究是这么说的:

一个“无处不在”的角色。这意味着它无孔不入。即便是最基本的人类判断本质上也是比较性的,即便乍看之下似乎并非如此。比方说,当你说你“高”的适合,实际上就是在进行比较。其实你的意思是“相对于我这个年龄和性别的平均而言,我比较高”。

因此,比较思维深深植根于你的社会认知中。想把你的整个社会认知所依赖的根深蒂固的本能根除掉?不可能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办法是试着驯化比较的本能,让比较对你有利,而不是对你不利。就像人类将狼等“野生”动物驯养成友善的狗一样,你需要将有害的比较本能转化为有益的本能。

二、为什么不直接让自己看不到,退出社交媒体不就可以避免出发比较因素了吗?

要想改掉任何一个坏习惯,需遵循的共同原则就是消除触发因素。

  • 如果你想改掉吃垃圾食品的习惯,就不要在家里放垃圾食品。
  • 如果你想停止跟他人进行不健康的攀比,只需退出社交媒体即可。

这是有道理的。而且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已经在没有社交媒体的情况下生活了五年,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变得更好了。可是,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光有“消除触发因素”这一项策略是不够的。

哪怕这些诱因就摆在你面前,你也要学会怎么去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你想保持健康:

  • 当然,办法之一可以是消除那些触发因素。不要在厨房里面放任何不健康的食物。删掉所有在线订餐的app。
  • 但是,这还不够。你还得培养自己的精神力量,能够对把美味披萨塞到你面前的人说不。

互联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交织在一起,变得越来越纠缠不清。也许你可以退出一些平台,但你没法退出所有的平台。比方说,出于职业上的原因,大多数人都离不开 LinkedIn。

但不要以为你离开某些平台就能避免跟人攀比了。不管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有人在炫耀自己的完美生活。比较的触发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你可以减少遭遇,但你没法摆脱它们。

因此,你不仅需要减少比较思维的触发因素,还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它们,哪怕这些触发因素摆在你面前你也能应对自如。

总的来说,这个过程由两个不同的步骤组成。

  • 第一步:了解你当前的比较习惯与所得出结论的不合理性,减少对你自尊心的伤害。
  • 第二步:调整你的思维模式,让自己受益于比较思维。

下面我们就来更详细地逐个讨论一下。

三、理解你当前的比较结论的不合理性

比较思维本身并不坏。问题在于,我们在不理解所涉及的认知偏差的情况下来进行比较性思维,这会导致我们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结果?这会让我们的自尊心受伤,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容易就可以避免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准确地了解,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比较性的内心对话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我们自尊心的打击是不合逻辑的。

01.你是一整张图片,而不仅仅是一个像素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张大图,由大量的一个个像素组成。但每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往往会将某人生活的一个或几个像素拿出来跟我们的生活进行比较。

  • “他们的粉丝比我的多。”
  • “他们的车比我的好。”
  • “他们旅行的次数比我多。”

这样一比较,我们对整幅图片的感觉就变糟了。我们开始假设一个小小的像素可以代表整张图片。我们的想法是,“如果他们生活当中这个像素看起来比我的要好的话,那他们的整个生活肯定也比我的好。”或者“因为我生活里面的这几个像素看起来很糟糕,所以整幅图片看起来也很糟糕。”

这跟小数定律类似——这是一种认知偏差,指的是我们倾向于从少量数据得出大的结论。

但这并不明智。比方说,如果你在旅行途中遇到一个非常粗鲁的瑞典人,你会不会认为所有的瑞典人都很令人不愉快?

不,你不会这么认为。你知道,一个人并不能代表整体。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也是如此。

你生活当中一个微小的 丑陋的、令人不快的像素并不能准确地代表整幅画面。别再这样看待它了。

02.无法匹配的比较没有多大意义

每当发明出一种新药时,都要先通过药物试验来测试这种药的效果。简单来说,药物试验是这样的。先选择患有特定疾病的两组人。一组人服用新药。另一组则服用糖丸(安慰剂)。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接受新药治疗的组有所改善,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该药物有效。

呃,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

在我们比较这两组人之前,我们必须将他们进行匹配。匹配是一种统计技术,通过这种技术来选择两组患者,好让他们的可观察特征匹配。这里的目标是确保两组人在年龄、性别、其他共存疾病等方面看起来尽可能相似。两组之间的唯一区别是服用的是新药还是安慰剂。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比较的公平性。

因为如果 A 组都是年轻人,而 B 组都是老年人的话,那么你觉得这样的比较公平吗?如果比较不公平,那么有关新药的疗效,得出结果能不能告诉我们任何有意义的信息?

但当我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我们不会这么做,也不能这么做。

比方说,我经常将自己的成功与同龄运动员的成功进行比较。我以前以为他们在20多岁的时候已经处在事业巅峰,就已经赚了那么多钱了。

但后来我意识到,呃,我不是运动员!我是一名学者,而学术攀上巅峰的时间要晚得多。

我刚刚从医学院毕业,将来想从事神经科学研究。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段旅程甚至还都还没有开始。当我真正的旅程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又怎么能指望自己达到巅峰呢?为什么我要把自己作为学者的时间表跟任何一位运动员的时间表进行比较?这太可笑了。

这只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例子。但我们每个人其实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们把自己的成功与其他人的成功进行比较,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比较往往非常可笑——即便看起来可能并非如此。

这里的意思是,我们的每一次旅程都是非常独特的,我们有不同的起点,会遭遇不同的恶魔,有不同的优点以及不一样的目标。

因为你没法将你生活中的所有这些因素与别人的相匹配,所以将你的整个人生与别人的进行比较并没有多大意义。因此,下次当你的大脑进行此类比较思考时,提醒自己这种比较是不公平的,因此,你不应该得出任何自暴自弃的结论。

03.了解你的大脑会产生错误的印象

社交媒体可以让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但了解一个人可以和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什么东西,以及他们不能和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什么东西是非常重要的。

比方说:一个人可以分享有关他们的物质或审美成功的细节。比方说: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豪车或健硕身材的照片。

但他们没法分享有关其精神或人际成功的真实细节。这些东西都比较抽象,没法直观地展现出来。

还有……一个人会分享他们自己人生中的最高光时刻与胜利。但他们不会分享自己的失败和黑暗时刻。

因此,你在 Instagram 上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

这实际上是他们生活那些可以直观展示的领域当中最值得吹嘘的时刻,展示的都是精心策划过的精彩片段。

其他一切,他们没有或不能表现出来的那些部分,都属于你对他们生活了解的空白。但问题是,你的大脑不喜欢这些空白,它讨厌“不知道”。因此,它根据现有的数据自行填补了这些空白。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里将我们的大脑称为“一台急于下结论的机器”,因为它自行想象出那些空白的样子,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它们的信息。大脑假设,因为别人的 Instagram 上的生活看起来如此美丽,其幕后生活也一定一样的美丽。但很少会是这种情况。

为什么你不能仅仅根据别人的社交媒体展示的精彩片段就得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法跟其他人相比的结论?这就是原因。

讨论完所有这些之后,你需要明白光是了解了所有这些是不够的。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提醒自己,这样比较的打击才不会影响你的自尊心。一旦你的自尊得到保护,第二步就是真正将比较转化为对你有利。

四、如何从比较思维中受益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4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