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056 真正的专注意味着做的更少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专注的本质不是 “在更多事情上分配精力”,而是 “在核心目标上凝聚全部能量”,通过主动 “做减法”,让行动更聚焦、成果更深入。

1. 从 “精力分配” 来看:专注是 “能量收拢”,而非 “能量分散”

人的大脑本质上不擅长 “同时处理多个复杂任务”—— 所谓的 “多任务”,其实是在不同任务间快速切换。每次切换都会消耗 “认知带宽”:比如写报告时频繁回复消息,再回到报告时,需要重新回忆思路、调整状态,反而浪费更多时间。

真正的专注,是主动拒绝这种 “切换消耗”:比如设定 1 小时 “无干扰时段”,只做 “写报告” 这一件事,不刷手机、不处理琐事。看似 “做的事情变少了”,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和成果质量,远高于 “一边写报告一边处理 5 件小事”。

2. 从 “目标筛选” 来看:专注是 “主动取舍”,而非 “被动包揽”

生活中我们常陷入 “任务堆砌”:想同时学英语、练健身、做副业、读 3 本书,结果每个目标都只停留在 “浅尝辄止”—— 英语背了 10 天就放弃,健身一周只去 1 次,副业半年没出成果。

真正的专注,是先问自己 “什么是当前最重要的目标”:比如本月核心目标是 “副业出第一个订单”,那就暂时减少英语学习的频率(从每天 1 小时减到 20 分钟)、简化健身计划(从每天 1 小时减到 30 分钟),把省出的时间集中在 “研究客户需求、优化产品方案” 上。看似 “放弃了部分任务”,但能更快达成核心目标,避免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没做好” 的内耗。

3. 从 “成果深度” 来看:专注是 “深耕细作”,而非 “浅尝辄止”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技能提升,“深度成果” 都需要 “持续聚焦”:比如一个设计师想做出让人记住的作品,不是同时接 10 个小单子 “凑数量”,而是选择 1-2 个有挑战的项目,花时间研究用户痛点、打磨细节、反复修改 —— 看似 “接的单子更少了”,但这些优质项目会成为他的 “代表作”,反而比 10 个普通单子更能提升职业价值。

就像作家村上春树,每年只写 1 本书,其余时间除了跑步,就是专注阅读、积累素材,很少参加无关的社交活动。他 “做的事情很少”,但每本作品都能沉淀足够的深度,成为跨越国界的经典。

当然,“做的更少” 不是 “躺平” 或 “放弃成长”,而是一种 “战略性聚焦”:它要求我们先明确 “什么最重要”,再主动剥离无关干扰、精简次要任务,让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像聚光灯一样只照亮核心目标。

就像乔布斯说的:“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理清思路,才能使其变得简单。但最终这是值得的,因为一旦你做到了,就可以移山填海。”

真正的专注,正是用 “少而精” 的行动,撬动 “深而远” 的成果。

一、达芬奇综合症

有一种症状叫做“达芬奇综合症”,具体是指:

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个体常表现出的特点,倾向于同时开始多个项目,但往往难以将它们全部完成,或者仅能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些人往往富有激情和创新精神,喜欢启动新项目或尝试新事物。然而,随着项目推进,保持长期的兴趣和专注变得困难,导致许多项目半途而废。这种倾向使他们难以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从而影响整体的项目完成率和执行效果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尤为普遍,我也是这个症状的患者,开启了很多的项目,但是大部分都半途而废。

我认为这种症状的本质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机会和想法层出不穷,看到别人的成功,很容易产生”我可以做到”的错觉。

但是,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每天只有 24 小时,每一次开始增加一个新的想法,都必然需要压缩其他想法的时间。

所以想要做到真正的专注并做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是减法和耐心。

  • 我们需要主动识别并减少不重要的想法,不是每一个想法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之前一篇周刊提到的,需要寻找 10 倍的高价值机会。
  • 对于决定开始的想法,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一步一步的完成,完成一定比完美更重要

二、如何成为“时间亿万富翁”

从 “时间贫民” 到 “时间亿万富翁”:一场重新定义人生财富的革命!

在这个被效率裹挟、被忙碌绑架的时代,我们总在追逐金钱、地位、物质,却忽略了手中最珍贵也最易流失的资产 —— 时间。

删掉毫无价值的会议。告别拼资源、拼表演的职场游戏。放掉那些看上去好像很忙,却没有真正产出的伪工作。每夺回的一分钟,都是你真正掌握的一分钟。

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到了“减法之道”(via negativa),意思是:减少错误、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往往比增加新东西更可靠。

这,大概是唯一真正有效的提高效率的方式:不是多做一点什么,而是少做不必要的事。

三、李沐​: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事情

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李沐对其五年职业生涯的反思,很真诚地总结了这五年的感受。我差不多也在这个阶段,对比大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下面是这篇文章中最让我感触的点:

  • 在职业生涯中,识别和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至关重要的
  •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定义价值:受益人数 x 人均时间 x 单位时间价值差‘’;
  • 这个公式强调了三个关键因素: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相对优势;
  • 比如,微信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通讯工具,其价值就体现在巨大的用户基数、高频使用和优秀的用户体验上;
  • 在评估一件事情的价值时,应该着眼于三年后的情况
  • 包括考虑用户群体和使用时间的变化,以及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 比如,在新兴技术领域,准确预测未来价值可能比在现有技术上的积累更为重要;
  • 我们需要逐步将资源集中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资源都是有限的,集中资源于最有价值的事情才能确保成功
  • 即使是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也非常谨慎地扩张产品线,以确保每款产品都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

四、为什么我们专注于琐碎的事情:自行车棚效应

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在不那么重要的细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自行车脱落”,它揭示了一个组织讨论问题的时间与其实际重要性成反比的趋势。文章通过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避免陷入琐碎的策略,包括设定明确的会议目的、邀请合适的参与者、指定决策负责人以及为讨论设置时间限制。

精华内容

  • “自行车脱落是一个比喻,用来说明我们必须在琐碎的事情上花费过多时间的奇怪倾向,往往掩盖了重要的事情。”
  • “帕金森琐碎定律也被称为‘自行车脱落’,以帕金森用来说明它的故事命名。”
  • “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应该对任何人添加的每一个意见都给予同等重视。我们应该强调那些做过工作的人的意见。”
  • “任何成功的聚会(包括商务会议)都需要有一个专注和特定的目的。”

五、专注力的终极指南:如何提升专注力与注意力?

本文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不仅是全球畅销书《原子习惯》的作者,他还定期在他的网站上分享习惯养成、生产力提升和个人成长的见解,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演讲,分享他的见解和方法。他的文章受到了数百万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对那些寻求改变生活方式和提高效率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他这篇有关专注力的文章,不仅深入探讨了专注背后的科学机制,还提出了一系列既实用又高效的策略与技巧,旨在帮助我们克服分心,排除干扰,让我们能够聚焦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无论你是希望在职场上更加高效,还是想在个人生活中保持专注,这篇文章都能给予你贴心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

六、专注:就是敢于对“好点子”说不

核心观点深刻:把“专注”拆解成“对好点子说不”,并强调这是克制和取舍,不是简单的选择。

文字风格平衡:既有叙事张力,也有思辨味道,读起来不像说教,更像启发。

❶ 专注,不是拒绝坏点子,而是明知是好点子,也能说不。这句话值得写在你的桌子上。

❷ 人在失去专注的时候,往往并不是真的“没判断力”,而是一种深层的自我欺骗。

❸ 现实是,每个“好点子”背后,都有我们必须放弃的另一个好点子,能并行推进的事,极其有限。

这也是我认为每个创业者都需要必修的一门痛苦课程,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做到确实很难。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6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