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本文为系列主题策展内容,大家可以系统阅读:
赫尔曼·黑塞对小说《悉达多》(Siddhartha——Eine indische Dichtung)的创作始于1919年12月,在此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作者在个人生活上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1919年4月,黑塞结束了在德国战俘救济所的工作之后,几乎一贫如洗,只能靠费舍尔出版社给他提供的资助勉强维持生计;家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妻子由于精神分裂症而不得不一再住进精神病院,他被迫将三个儿子送到朋友处寄养,他本人也多次接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
与此同时,时代的大环境对作家的内心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和震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每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煎熬的人都在思考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刚刚发生过的悲剧不在未来重演?而对于始终关注着人类和世界前途与命运的人道主义作家黑塞来说,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显得尤为迫切。
1919年1月,黑塞在他的政治传单《查拉图斯特拉的回归 ——一个德国人致德国青年的一封信》中明确提出了他理想中消除时代痼疾的救世良方——人类要想重新获得一个美好的未来,首要的问题就是重新恢复每个人的人格。
在黑塞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灭绝人性、丧失理智的浩劫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丧失了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本质的东西,并且始终处于一种自我逃避之中,因此,他向青年一代大声疾呼:“世界不是为了被改善而存在的,你们也不是为了被改善而生存的。你们生存,是为了成为你们自己……成为你自己,世界就会变得富足和美好!”
显然,黑塞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既是他对后来者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他为摆脱个人苦恼,对自身精神发展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如果回顾黑塞到那时为止的创作经历和思想发展的道路,就会发现,这些愿望和想法的提出,绝不是黑塞的“突发奇想”,相反,个人的命运,人性的发展,一直都是黑塞文学创作的主题。
关于这一点,他曾经这样写道:“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无目的性和倾向性的情况下产生的。但如果要我事后在这些作品中找出一种共同的意义来的话,那我就只能找到这样一种——从卡门青到荒原狼和约瑟夫·克奈西特,他们都可以被解释为对人格、对个体的一种捍卫(有时也是一种呐喊)。”
1904年,黑塞的成名作《彼得·卡门青》(Peter Camenzind)出版,这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发展小说,也是他对“人”这个主题探索的开端。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彼得·卡门青个人发展道路的描写,黑塞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渗透到作品的字里行间,1951年,在致法国学生的公开信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笔下的主人公:“他要走的不是多数人的道路,而是固执地走自己的路,他不想随波逐流,不想仰人鼻息,而是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反映自然和世界,在崭新的图景里体验它们。”
在此后的几年中,黑塞又陆续创作了以个人经历为内容、以主人公名字为题目的作品《克努尔普》(Knulp)和《德米安》(Demian),从不同的角度继续着他的思考,这些作品既具有发展小说的特征,同时描写的重点又停留在主人公内心世界发展的轨迹上。
由此可见,无论从个人际遇和时事的影响,还是从作者本人的创作经历来看,黑塞又写出一部描写个人发展的小说《悉达多》就不足为奇了,同时,黑塞在这部作品中如何针砭时弊,如何发展他已有的思想就自然而然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寻求“自我之路”
一、自我问题的提出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