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63】空间与归属:一位地理学大师的告别演讲

【H563】空间与归属:一位地理学大师的告别演讲—求知行囊阅览室
【H563】空间与归属:一位地理学大师的告别演讲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598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84岁的段义孚站在威斯康星大学的讲台上,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演讲。这位华裔地理学大师用了近半个世纪探索”空间、地方与自然”,如今要为自己的学术生涯画上句号。

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告别演讲。

他要说的,是现代人正在失去的东西。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星巴克里,三个年轻女孩结伴而来,买了拿铁,围桌而坐。你以为她们会聊天?不,她们各自低头刷手机,给城市另一端的朋友发消息。除了膝盖在桌下的偶然相触,她们对彼此的存在毫不在意。

段义孚困惑地问:她们为什么要费心聚在一起?

这个问题指向了一个更深层的现象:在这个高度流动的时代,我们与人的关系变浅了,与地方的联系也变淡了。

两百年前,华兹华斯在诗中描绘阿拉伯沙漠和遥远的赫布里底群岛,那种距离让人心生敬畏——朋友一旦分别,可能此生难再相见。而今天,即使相隔千里,一个iPad就能让我们面对面聊天。距离消失了,但那种因长久离别而愈发醇厚的友谊也消失了。

更令人深思的是,我们对”家”的依恋也在减弱。段义孚引用了一战时期鲁珀特·布鲁克的著名诗句:”若我战死沙场,异国他乡的某个角落,将永远属于英格兰。”那个士兵被英伦山水塑造,如同脐带般与故土紧密相连。

但今天呢?一个英国士兵可能生于雷丁,长于格拉斯哥,夏日在法国度过,又在美国大学取得学位。他已是世界公民,与多地浅缘相连,再也写不出那样的诗句。

这是进步还是失落?

段义孚的答案很复杂。他承认,过去那种深度的地方依恋往往伴随着束缚,我们乐于摆脱束缚。但同时,当连家都失去了大部分情感牵绊时,我们是否也失去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在这篇告别演讲中,这位84岁的学者还谈到了知识如何改变我们对自然的感知,谈到了想象力的力量与危险,谈到了什么才是真实。他用一个孩子的话为自己画像:”你是学生吗?””是啊,你有书包呀!”

书包在肩,意味着他仍是向生活张开触角的学生。

这或许是这位地理学大师想要传达的最重要信息:在这个一切都在加速流动的时代,保持好奇心,永远像学生一样对世界敞开怀抱,比什么都重要。

正文内容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1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