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文章目录
一、哪些东西【不能算】兴趣和爱好?
二、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哪些特征?
三、真正的兴趣爱好对人生的影响
四、后续的话题
今天来聊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兴趣和爱好。 本文的分析,仅仅代表个人的观点,仅供大伙儿思考。
希望这篇博文有助于你搞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和领域。
一、哪些东西【不能算】兴趣和爱好?
在本文的开头,我想从【反面】来陈述这个话题——点评一下那些“容易跟兴趣爱好混为一谈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我称之为“伪兴趣”) 通过识别“伪兴趣”,有助于你去伪存真,识别出真正的兴趣。
01.三分钟热度,不是真正的兴趣
如果你留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就会明白何为“三分钟热度”?
比如当某个小孩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会很开心很兴奋。但是几天(甚至几小时)之后,这种开心兴奋状态就消失了——他/她的兴趣点已经转移到其它地方。 显然,“三分钟热度”不是真正的兴趣。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02.动机带有【功利】因素,不是真正的兴趣
关于这点,就以炒股为例。 每当牛市的时候,就有很多股民成天盯着电脑上的炒股软件,片刻不停。 如果你以为他们对“炒股”感兴趣,那就错了。
大部分股民其实对“炒股”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兴趣——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赚钱。
换句话说,他们的行为“功利因素”占据了99%,大部分是投机主义,因此不能算是真正的兴趣。
当然,确实有一小撮股民是真正喜欢“炒股”这个行为本身,但是这类人非常之少。
03.来自【外在】的动机,不是真正的兴趣
所谓“外在的动机”,大致包括如下: A. 被别人强迫去做某事(比如很多小孩被父母强迫去学钢琴) B. 受到社会观念的约束而去做某事(比如大学填志愿的时候,报考热门专业) C.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去做某事(比如某些人为了出名而去做某事) D. 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去做某事(比如很多国家的义务兵役制) …… 以上只是列出几种典型的情形,未必全面。欢迎大家补充。 关于“外在的动机”,显然不是真正的兴趣。这个也比较好理解,就不深入聊了。
04.【纯感官】的刺激导致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兴趣
所谓“真正的兴趣”,显然是人类独有的(其它动物不会有)。而“纯感官的刺激”导致的行为,不光人类会有,其它动物也会有。 所以,纯感官的刺激导致的行为,【不能算】真正的兴趣。对这类行为,更愿意称之为“本能的驱使”。 为了便于理解,举几个例子:吃顿美餐、泡个温泉……
05.【被动】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兴趣
请注意,本小节所说的“被动”,【不是】指他人的强迫。(“他人的强迫”已经在前面的小节分析过了) 本小节所说的“被动”,指的是【行为本身的特性】。换句话说,当某个行为【不】需要依靠你的主观意识,【不】需要发挥你的主动性,那么,就称之为“被动的行为”。 为了便于理解,同样举个例子:有很多人喜欢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在这种情况下,“听音乐”这个行为是被动的。
06.始终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不是真正的兴趣
首先来解释一下,何为“心理舒适区”。这玩意儿,洋文称之为“Comfort Zone”,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你会感觉到放松,没有压力和焦虑。 如果你处于某个环境中,在该环境下所需要的行为你都可以轻松搞定。那么,你就处于“心理舒适区”。 举例: 我曾经问过周围的一些人,他们业余时间有啥兴趣和爱好。在我听到的反馈中,如下这几种很常见:
上网闲逛;看视频(短视频、影片、连续剧);看八卦新闻······
在我看来,上述这几种行为都属于“让自己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这类行为,很多都是为了打发时间,【不能】算是真正的兴趣。 在下面这篇内容中,我从“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心理舒适区”的【根源】。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谈谈心理学的成因,并分享经验》
后续分享。
二、【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哪些特征?
前面说了一大堆“反例”,接下来开始进入正题。
01.动机的【内在性】
真正的兴趣,其动机完全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部世界。 只有这样产生的兴趣,才是纯粹的。换句话说,这样的动机,【不会】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02.时间的【持久性】
对于真正的兴趣,通常能持续很长时间(至少几年,多达几十年)。 为啥“真正的兴趣”能持续这么久捏?在本文下面的章节会分析。
03.思维的高度参与
前面提到了两种反例,分别是“纯感官刺激的行为”和“被动行为”。与这两种相对应的是:真正的兴趣,其行为通常需要思维的高度参与。 举例:下面这些活动都需要思维的高度参与,也都【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兴趣。
写程序;写作;作曲;绘画;摄影;电子游戏;棋牌游戏……
04.快感的【内在性】
前面的小节提到了“动机的【内在性】”。这里所说的“快感的【内在性】”,通俗地说:真正的兴趣所导致的快感,【不需要】依赖外部环境。举例: 数学史上很牛逼的费马(又称“费尔马”,洋文是“Fermat”),完全是凭兴趣研究数学,而且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没】发表。比如他最有名的那个“费马大定理”,是他儿子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的;再比如“费马小定理”是他与朋友的往来书信中顺便提及的。 也就是说,他的快乐【不是】依赖“荣誉感”之类的外在因素。 顺便说一下:费马严格来说连“数学家”都不是。他的正式职业是律师和法官,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05.不一样的快感
当你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通常会体验到不一样的快感——这快感就是你的动力。前面我提到说,真正的兴趣可以持续很多年,原因也在于这快感。 兴趣与爱好导致的快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过程性的快感”和“结果性的快感”。 这两种快感的差别在于:“过程性的快感”持久但是强度不高;“结果性的快感”只在短暂时间段发生,但是强度很高。举例: 就拿我的老本行来说事儿。当我在写程序的时候,不管是在公司里写还是在业余时间写总是乐在其中。也就是说,单单是“写代码的过程”就可以让我觉得快乐——这是“过程性的快感”;当连续几个月,终于完成了某个软件,这时候体验到的是“结果性的快感”。 “过程性的快感”虽然强度不高,但也很重要——这类快感使得你可以【持久地】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即便在你尚未获得成果的阶段,它也在起作用)。
06.成瘾性
如前一个小节所说,真正的兴趣会给你带来快感。因此,真正的兴趣通常也会带来【成瘾性】。 关于“快感”与“成瘾性”的关系,这是心理学和脑神经学的重要研究话题,但是这个话题与本文的主题无关,就不展开了。再拿自己举例: 比如我连续几周没有写代码,就会手痒。虽然在许多年前已经转为管理岗位,不需要亲自写代码,但我还是尽量找机会亲自操刀——在公司开发的软件中,挑一两个有难度的模块来写。
07.愿意付出较高的代价
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你会愿意付出其它的代价。因为前面提及的“快感”会给予你补偿。换句话说:快感会抵消掉“付出代价”所导致的负面情绪。举例: 某个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到火山喷发的镜头,愿意冒生命危险待在火山口附近。
08.持续的自我提升(走出心理舒适区)
如果某个活动是你真正的兴趣,那你不会满足于“只停留在该领域的心理舒适区”。你会不断尝试去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通过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你在这个领域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同时,你的心理舒适区的范围也扩大了。 当然,突破心理舒适区不一定容易,有的时候甚至是很困难的。但是在突破的过程中,“过程性的快感”会伴随着你;一旦实现突破,你会获得“结果性的快感”。 突破心理舒适区导致的能力提升,大致有两类:“深度”的提升 &“广度”的提升。对这两类,分别举例如下: 举例1:假设有个热衷于编程的程序员,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从一门编程语言新手变成老手——这属于“深度的提升”。 举例2:假设有个热衷于编程的程序员,通过不断学习,又学会了多门编程语言——这属于“广度的提升”。
09.存在【心流】物我两忘的现象
当你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有时候你会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这词儿可不是我杜撰滴,而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洋文称之为“flow”,我们阅览室的内容也有讲。
这种状态大概就是传说中的“物我两忘”。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全身心都融入到你感兴趣的活动当中。 举例: 某些非常热衷围棋的爱好者,在对弈或打谱的时候,就会进入到这种状态。此时他们的眼中只有棋盘,周围的世界仿佛都不存在了。 引申阅读: 在下面这篇内容中,介绍了【现代心理学】对“心流”这种现象的研究和理论模型。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谈谈心理学的成因,并分享经验》
后续更新。
三、【真正的】兴趣爱好对人生的影响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199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终身涨价到399元。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