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封了一个微信号,就是往社群里发内容,莫名其妙的就封了,号是实名老号,也都有业务往来,毫无规则毫无逻辑。
记得微商盛行的时候,微信的宽容度是真好,上百个加好友,丝毫没有影响,微信营销各种培训做得也是如火如荼。
这两个月,封了几个微信号,让我感觉管控无处不在。是好事,禁止那些骗人的,但是对于我正常聊天做点业务的,确实是胆战心惊的。
以后社群的一些内容,先从公众号发一遍,先过滤一遍,然后再从公众号发到社群内,一来公众号有公域流量,二来也减少一些敏感词汇,造成不必要的封号麻烦。
企业号虽然开好了,但是还是不熟悉,后期等流量大了,直接用企业号。
今晚老婆做了三个菜,满满的三大盘,让我这减肥的心实在是难受,吃吧,这个肥是不好掉了,不吃吧,是真香。
我就和老婆说,前两天我不是买了一个张小泉的24厘米的小铁锅吗,后期就用那个小铁锅,晚上我抹点肥肉开一个锅,锅小了,饭菜也就少了。
再把盘子碗的,换成小的,从根本上让自己少吃。
今天是周六,白天就陪着孩子在外面疯玩,之前孩子们都一直憋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后期为了咱们的眼睛健康,每逢周六日,咱们就出去玩,玩累了,就在外面把作业写了,我也拿着电脑和平板,随处可以办公,实在饿了,找个地方吃点就好,反正就是不用回家,就在外面到处玩就好,这几天把我都累得够呛,晚上一躺下几分钟入眠,确实应该努力锻炼身体。
今年年初,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做了一个深度阅读的一个社群,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到今天终于把整个内容给完善好了,每天完善一点点,整整100天下来,今天终于看到一个相对来说让我满意的后台交付,以及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了一个自己的系统性流程,每天需要做什么,客户来了怎么对接,怎么交付,怎么售后。
前两天流量不行,今天流量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好了,不然也不可能封号啊,创业就是像过山车一样,不过流量越来越好是真的,各个自媒体和电商平台,随着销量和评价的越来越多,客户都自动下单,因为很多客户的疑虑在销量和你每天用心更新的努力下,都会慢慢打消。
今天视频号增加了300多个粉丝,通过我做深度阅读的账号自媒体,我感觉微信视频号发展真的很快,有和抖音慢慢追赶的念头,视频推流也越来越好,内容也越来越宽泛,主要背靠微信背后广大的用户群体。
今天社群分享了两篇内容,主题相似,一篇是《不分享的艺术》摘抄一段:
当我们不断为观众表演,为公众消费精心策划每一刻体验时,我们正在逐渐失去与真实自我的连接。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周一早晨。睁眼伸手摸向手机,转眼间你已经陷入无休止的信息更新漩涡中。
大学室友晒出新养的小狗,姑妈家的狗刚去世,同事在炫耀自制的酸面包,表兄弟大张旗鼓地宣布分手。
不知不觉中,你也开始随波逐流。发布着清晨的雾霾,倾诉季节性抑郁,分享那种难以名状的存在主义焦虑。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回过神来,你意识到自己在早晨第一杯咖啡前接收和分享的个人信息,就已经超过了祖辈一整月的交际量。
这一切都赤裸裸地展现着人性的脆弱。
然而,这未必是件好事。
一篇是《深度阅读的死亡》,摘抄一段:
近几代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持续下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不仅阅读量在减少,对读过内容的记忆力也在衰退,更遑论进行批判性分析。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们整个社会的根基都将受到动摇。
在这个推崇碎片化内容和追求病毒式传播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丧失阅读长篇复杂文本的耐心和专注力。
我们不再细读文章,而是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注意力持续时间已经短暂得惊人,虽然科技让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却也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支离破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各种噪音和哗众取宠的内容所包围。
标题党和社交媒体的内容往往诉诸情感而非理性,这使我们很容易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者。人们习惯于看到标题就随手转发,根本不会去读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背景、细节和准确性都被忽视了,客观事实让位于主观感受和本能反应。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正在失去准确传达想法的共同语言。由于缺乏对复杂文献的阅读,人们的词汇量在萎缩,公共讨论变得情绪化,用类比代替了事实论证。我们与历史、艺术和文化的联系也在逐渐淡化。更糟糕的是,反智主义开始抬头,阅读不再被视为提升个人能力的工具,反而被贴上了精英主义和脱离现实的标签。
一个失去了耐心阅读长篇文本能力的社会,将难以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这种理解力的缺失会影响我们作出明智的判断,妨碍我们理解不同立场,阻碍有效政策的制定、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公平、科学理性的发展,最终导致事实真相难以战胜错误观念。因此,重建阅读理解能力可能是关乎人类文明未来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祝阅读愉快。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