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一是为了赚钱,二也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今天看到公众号后台给我发来信息,粉丝过千了。
这几天还看到好几个粉丝的留言,有关于孩子近视的,有关于我外甥的身体情况的留言,让我感觉到日记其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当你真正去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的时候,粉丝都可以感受到,他们也会给你提供真实的建议,非常感谢大家的留言和建议。
当然你需要真实记录自己,而且内容是有所输出价值的,不然像流水账一样也不行,这几天公众号广告费每天10元左右,有两篇内容平台有流量推荐,至于为什么被平台推荐,我也没有研究。数量里一定能够出来质量,写得多了,自然就写得好,自然就能够出来爆款。
还有几个粉丝朋友给我打赏,也非常谢谢大家。
没有技巧,只有去执行去记录,至于标题要吸引人,文章需要框架,我都没有去在意。
咱们写的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又不是去写一个高考作文或是写一篇论文,不需要论点论证,也不需要大纲标题等。
我做的就是把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把创业进度,生活,与人交往的事情等等所见所闻记录下来。
我的标题一般都是复制我日记里面的一句话,没有动过太多的心思,配的图片也是公众号有一个公共图片库,随便做一个封面。
如果把一件事情搞得太复杂,反而坚持不下来。
社群里面有朋友问我公众号怎么排版?我正好在这里给解答一下,我公众号从来不排版,就是直接用电脑打开公众号后台直接写,写完调整一下文字大小18,黑色字体,行间距2,段后距32,其他没有布局,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布局。
没有花里胡哨,就是简单真实执行记录,就能够有粉丝,就能够有流量收入,就能够赚到钱,虽然现在10元左右不稳定,但是也够自己一顿早饭钱。
没赚过钱的人一直在讲选择大于努力,一直在讲赚钱需要认知,其实说这句话的另外一方面是自己总想找捷径,总想找技巧。
之前我也很相信这些鸡汤。
但是当你赚过钱以后,就是简单执行,日复一日地去执行,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不断重复。
就是死磕硬熬,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我朋友圈现在每天铁打不动三天以上,都是在空余时间发的,就是我会时时刻刻想着创业赚钱这件事。
经常听说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听着也是这个道理,但是谁能够保证每次的选择都对呢?
就是你要去干!不断地干!即便选择的路是错误的,但是经过自己的亲力亲为在干的过程中调整方向,也会走向自己的一条正确的路!
就是无论你选择的是对是错,只要你认真干了,你总会有成绩和经验的积淀,甚至你的下一个成功的项目就是从一次错误的选择开始的。
每做一个项目,你就要比同行做得好,把客户服务好,把售前做好,产品服务,售后等各个环节做好,今天又完善了一下视频,给大家看看我的成果。
单单这个视频,是修改了三次版本了,就是同行有的东西,咱们要去研究要去做到,然后日日精进。
大家往往不爱听这种道理,都喜欢听 “出奇制胜”,但这是有风险的,真正的高手,如巴菲特,都不冒险。
“重剑无锋,大巧不攻”,真正的剑术靠个人修行,而非剑锋,就像 “大巧若拙”,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你一直踏实做事,自然就能变得巧妙。
复利不仅仅是指投资,复利可以应用到你的努力你的成长,你每天积累 1%,几年下来成果惊人,无论是正面效应、知识积累,还是专注于一件事的积累,都体现了复利的作用。
世界是不规则的,复利在这些方面都有所表现。
晚上和孩子们一起出去玩,打羽毛球,累了就打乒乓球,现在两个孩子逐渐会发球了,我们第一个月的目标就是他们能够发球。
第二个月的目标是能够接到球,乒乓球和羽毛球都是。
真正能够打来打去,三个月的时间。
如果真正去学习竞技打球呢?可能前三个月一直在学习基本的动作。因为只有按部就班,才能够做到后期有好的习惯和整体的协调。
这几天每天开始运动以后,睡眠明显好了,之前躺在床上睡不着,老想刷手机,现在一躺下,拿起手机看一会儿就自己睡了,身体累睡眠更轻松。
今天深度阅览室分享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是《将研究作为休闲活动》,给大家摘要一段:
听到研究这个词,往往会认为这是专业学者在搞学术,研究需要遵循固定的流程与规范。这也是我的固有认知。“研究作为休闲活动”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的理论。
我们普通人也是可以从个人兴趣出发做研究的。比如,你喜欢文玩,那你就可以从一件文玩出发,你可以深入探索它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在你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会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会访问博物馆、查阅各种论文资料,甚至会拜访很多行业前辈,你会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全面视角去理解这件文玩及其所处的整个世界。
其实,求知行囊阅览室也是这么来的。最初顶多算一个个人兴趣项目,但随着整个过程越来越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互联网上关注我们,我们阅览室才逐渐转变为商业项目。
而整个阅览室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网站 www.caozhe.cn 是我一直想把自己的知识做一个体系,然后表达出来,直到2024年才有空去整理我这十多年的思考和存档的资料。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在内容策展领域非常有名的前辈,Maria Popova 从 2006 年开始运营博客《The Marginalian》,起初或许只是源于个人对阅读的热爱与分享欲,她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科学等众多领域的书籍,并将阅读感悟、书中精彩内容以及相关的思考在博客上分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零散的阅读积累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颗知识节点,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知识视角,也让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将阅读这一休闲活动转化为深度研究的范例。
还有 Laurel Schwulst 利用 Are.na平台,她可能最初只是被某个艺术主题或者创意概念所吸引,然后开始在平台上收集与之相关的图像、文本、PDF、网站链接等各种资料到自己的“频道”。 在不断整理和归纳这些素材的过程中,逐渐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主题内涵、创作方向,甚至催生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深刻的学术论文或者富有创意的课程内容,这展示了借助特定平台开展休闲式研究并产生丰富成果的可能性。
业余研究者不必像专业研究者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文本数据统计分析,而是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结合生活经历、社会现象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绘画等对该作品的改编与诠释,以一种更为灵动、个性化的方式去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以及人性光辉。
假如你在阅读一部小说,因为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与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相似,而深入挖掘该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这种看似松散却充满创意的研究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被传统研究方法所忽略的细节与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知识体系。
之所以推荐本文,不是因为原文写得有多好,而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每个爱学习的普通人可以尝试的路径。只要你愿意深入,你也一定可以做出自己的“兴趣研究阅览室”。
没有回复内容